壮族的习俗
一、遣媒说亲
传说壮族婚姻特点是恋爱自由,婚姻不得自主.壮族青年男女无论是从歌圩上对歌认识私定终身,或者是通过劳动中相互认识恋爱定情后,经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一 般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况,觉得满意后,便托媒人找女方父母说亲.
二、合八字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回来请师公合命把男八字和女八字放在一起推算如果两人的八字中没有相克和相冲的现象为命合媒人既带男方的礼物到女方家通知女方父母然后男女双方初步确定婚嫁关系
三、封门定亲仪式
在媒人的带领下男方邀请陪伴人拿酒、肉、糖等礼品到女方家女方家则请房族兄弟来认亲女方宴请宾客先以肉酒祭女方祖先饭后女方把姑娘的八字用红纸包裹装入一个布袋里置于桌上男方派来一小孩在媒人的示意下悄悄把口袋背走女儿从此花儿有主了如果男方来入赘时男女双方必须请双方的族长来见证并相互交底女方族人不得歧视入赘人如果以后生活有意见则由双方族长来协调解决
四、成亲典礼
一般在定命礼之后的半年进行多为每年的秋后
1、择吉日
由媒人牵头男女双方命相合者在请人算好吉时时男方要请媒人和房戚到对方家择吉日并由双方代表讨价还价商定婚嫁彩礼
2、十姐妹歌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因此壮族男女青年结婚是自己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双方父母的一个心愿因此极为隆重届时女方举办喜酒的一天男方办两天大宴亲朋婚礼之日男方备好酒肉和花轿敲锣打鼓、吹唢呐、放礼炮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浩浩荡荡地向女方家进发而女方父母为了出嫁女儿,也早就置如衣服、被子、箱柜等嫁妆出阁的头一天晚上远近的亲戚朋友就穿着盛装络绎不绝地来吃喜酒从小一起长大的众姐妹都来唱《十姐妹歌》、所唱的内容一般有叙述姐妹童年之情二是为媳妇后要相夫孝子孝顺老人三是盼望姐妹常回娘家走走、互诉姐妹情
2、出嫁歌《哭嫁歌》
新娘就要出嫁了就要过上新生活都有相思父母养育之恩所以在当他晚上新娘常有通宵达旦地跪下唱哭嫁歌《也有伴娘陪唱》其歌调似哭非哭似歌非歌哭唱的主要内容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以及自己如何留恋父母但又不得不离开的心情而出阁之时新娘唱得更加悲悲切切特别是已葬失父母的故娘出嫁时场面较为生动催人泪下
3、众姐妹与媒婆对歌
壮族男女青年婚姻主要依靠媒婆的介绍但是也正因为有了媒婆姑娘才相互离去因此姑娘出嫁时众姐妹都利用壮欢来刁难媒婆一番只他阿訇姐妹认为满意了才放行出嫁队伍场面较为热烈
4、众姐妹与轿夫对歌
姑娘出嫁时头上罩着一块红布或花布遮盖脸面由她的兄第《或堂兄第》背她出门、上花轿另由一个妇女替她打着伞不能让她见天或淋雨以求吉利而从娘家到夫家路段、无论是远近、新人双脚不能着地如果是同村同时有两个新人出嫁时、都竞争着出嫁的头彩《抓紧时间、谁最先走出村门、谁最为吉利》更不能同时都一条路线如果不辛在路上遇到别村的送亲队伍、新人则相互交换红布以图吉利因此当日的送亲队伍最重要的是轿夫因为轿夫是夫嫁请来抬新娘的专职人员随时都做好众姐妹刁难的准备特别是姑娘出嫁上轿时姐妹们所交待的注意事项走过的线路停轿的地点抬轿的轻重走路以连途都用欢歌来表达只有轿夫们答对如流姐妹们满意了轿夫们才的愉快的完成任务否则停停走走走走停停是在所难免轿夫被刁难的场面十分随意
5.迎亲队伍与送亲队伍对歌.
新人出门时在跪哭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随后还要创一番仪式首先是祭拜祖上灵堂告知祖上新人要踏上成家之路要背对灵堂洒三把米象征着女儿在这个家吃饭讲今旧了以后只好交哥嫂兄弟了除背新人上轿和撑伞外新人出门时一定换上夫家准备好的新鞋而鞋里必经垫有3.6元以上的新钱这项仪式有两种意思一是告知祖上及众亲人新人已换下旧鞋从今以后不是这个家的人了从此后不能回这个家长住故有打出去的水、嫁出去的女的话二是36里吉利数象征着成年人成熟期因为壮族人有36岁以上去逝后才能拾金骨进金潭上祖灵位的风俗
送亲队伍一般由叔伯、伯母、姑嫂等长辈带队由众姐妹组成男方家必须在头天晚上派媒婆以及两位12——16岁的年轻妹仔担任接亲人并有一1对雄鸡为新娘的拌脚鸡壮族先民认为鸡是他们民族的吉祥物万物由鸡来板晓鸡是他们四季的板时钟是他们的忠诚伴侣只有鸡板晓提醒他们一天的耕作才能换来五谷丰登兴旺发财所以新娘的伴脚鸡是与新人一起来进夫家象征着生活兴旺火红
迎亲队伍里由亲家母《家婆》与姑婶婆带队敲着锣鼓吹着唢呐进村边第一座桥头接队伍而从新娘家出门每逢过桥时去家都送给新人过桥钱新娘也必须丢下几文硬币象征着过桥不要忘记修桥人新人多少修点阴功福愿新人一路顺风当送亲队伍进村口最后一座桥时要举行过桥仪式首先是送亲队伍和迎亲队伍男女对歌大多唱爱情歌如女方唱我妹今天美如花谁有本事来要她若是有意发歌来今天把妹嫁给他对歌一般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媒婆即到新人鞠躬礼众姐妹再用欢歌来打打闹闹最后媒婆和亲家母再给过桥钱并亲自接新人过桥
6、送亲队伍进村之前
姑娘进了村象征着就是这个村的一员了今生今世就要在这里生活一辈子了因此、送亲队伍并没有急于进村而是请男方的亲人父母特别是新郎要亲自来接新娘以表达对新人的诚意众姐妹们往往是用歌声来刁难夫嫁而男方家族也用歌声表示对新人及众姐妹的欢迎仪式教授结束后往往是炮竹声此起比伏接亲队伍的男青年们都描准送亲队伍中的心上人丢竹炮丢得越多炮竹甩得越准越狠就越得女方的爱幕
7、新娘关伞进夫家
迎亲队伍和送亲队伍把新娘接送到夫家门口时新郎要亲自接新娘下轿这时候新娘的小妹妹上前为新人撑伞亲家母要为小妹妹发红包新人一旦踏入了夫家门坎就是夫家人了告别了年轻妹仔的生活是人生一大转折点过上了相夫孝子、孝顺公婆的日子姑众姐妹们再次用歌声考验夫家的诚意亲家母或族人要亲自答对、请众姐妹亲人进家
8、拜堂仪式
进门后新郎新娘在堂屋里举行仪式、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拜父母及亲友、夫妻对拜
9、敬茶仪式
拜过高堂新人要给亲人们敬茶一般是由伴郎和伴娘您女青年端茶盘茶杯由新人一一敬茶先敬族长、族人长辈、后敬父母、哥嫂族人们都分别给红包
10.闹洞房、
盘古文化民间传说《伏羲兄妹》的俩兄妹结婚时走向岩洞把岩洞当做自己的新房故壮族人民一直进新房叫做入洞房所以壮族人民闹洞房时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先族人德高望重的男长辈铺床、按蚊帐而新床的四周和中间必须分别放5个红鸡蛋象征着这对新人早生贵子并撒上几把米和喜糖整理完毕后随着拥族新人入洞房
二是摇红蛋闹洞房随着主持人的一喊叫亲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涌向洞房争抢礼品抢到红蛋的人还要一一地向新人祝福
三是夫妻对拜所有的婚礼结束后新郎方能揭开新娘的头巾如果是从歌圩对歌或劳动生产中认识的事先也就相互认识如果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介绍来的那么是第一次见面因此夫妻对对歌的内容各不西屿但更多的是夫妻双方恩爱歌
五、回门
成家婚礼之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娘家也叫三朝新郎须在二位伴郎的陪同下挑着三担谷子谷子上要放着鸡、肉、酒等礼品跟随新娘回女方家拜祖认亲回门之后男方须派一到二个女孩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才回到男家住一二天然后又回娘家长住此后每逢农忙、节日、婚嫁等才回男家住几天这种短住夫家长住娘家来来去去的生活就叫不落夫家一直等到新娘怀孕后才到夫家长住生育第一胎时经过举行隆重的三朝酒才称得上成家婚姻程序才算完成婚前交往 壮族青年男女的婚姻传统是以唱歌的形式自由恋爱结合的清代以来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才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迄今仍然保留着以歌对唱的自由恋爱婚姻遗俗不论男女一般都从少年时期开始就学唱歌到青年时期就能独立对唱田妇青年之间对唱是从认识开始多次对唱是互相了解的过程青年男女之间除亲戚本寨人外无论远近或贫富都可以随便对唱地点一般在街头寨尾对唱时遵守害规礼节双方都有朋友陪伴对唱内容是互相倾诉各自的家庭情况和互相夸赞对方的对灵如何美家庭又如保好自家又如何不如人等尽量取得对方的欢心通过对唱互相了解产生爱慕心心相印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男方父母主动请人说媒定亲成婚这是壮族青年恋爱成婚的一种方式第二种方式是未经双方对唱通过他人介绍认识了解双方自愿最后请人说媒成婚第三各方式是经双方对唱成熟 但父母一方或双方都不同意最后自行过错走高飞成家立业前再会得的婚事均由父母操劳备办
壮族婚礼有什么特色?
在我国的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后来,人们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壮族"。
在壮族,男女青年在婚前享有社交的自由,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需征得父母同意后才能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对歌、抛绣球和打木槽等。壮族人对青年男女的交往是持开放的态度,有山歌唱道:老人也有十七八,父母也有风流时。
成年的壮族青年男女外出赶墟,在田野、村头对唱山歌,一般父母不会加以约束。而封建社会中汉族对儿女的约束是有名的,真所谓"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因此,对歌成了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12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17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头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抛绣球是认识对方,是恋爱的开始。
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在我国云南壮族的婚礼有四部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
送亲这天,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
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马车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槛,时候不到不能进门。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槛。
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纷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离。
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
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放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至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在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壮族有哪些结婚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壮族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礼仪特别隆重,女方一但有孕,母亲就要忙着为孩子准备衣裳鞋袜,丈夫家就要准备鸡、蛋、糯米给孕妇吃。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上要挂一枝柚子树枝,或者插一把刀,表示这家人有产妇,禁止外人进家借东西或其他孕妇进入。婴儿满1个月,亲戚都要带着礼物,一般是鸡、蛋、糯米和小孩的衣服前来祝贺,主人家要杀鸡杀鸭招待,并抬出准备好的壮家甜酒让亲戚品尝,称为“吃满月酒”。吃过满月酒后,产妇择吉日,背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临行婆婆要将锅烟灰抹在婴儿脑门上,意在避祸,平平安安快长大。返回夫家时,娘家要送一只鸡、一升糯米和一箩粑粑。待孩子满1周岁时,还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天赋和未来前途。
壮族的头饰服饰有什么特点?
古代壮族发式普遍流行椎髻:将发盘结于头顶或脑后形成一个锥形。至唐宋时男子椎髻古风渐失,民国后基本汉化,女性则多保留古式。壮族发式呈现地域性和多样性,如龙州一带未婚或未生育的年轻女子以留刘海,梳单双辫,披发或剪平肩发区别;
已婚生育的妇女多无刘海,只将头发往后梳结髻或剪平耳根发,成熟大方;老年妇女则留长发,盘髻于脑后,插银针,戴帽或包头巾。装扮老少分明,一目了然。壮族传统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女性服饰也以蓝黑居多,头上包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上衣为短领右衽偏襟上衣,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下穿宽肥黑裤,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说到壮族的服饰,要简单提一下有名的壮锦。早在战国末年,岭南壮乡就开始种植棉麻,纺纱、织锦,染布是岭南壮族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生产活动。那时中原人士还视棉为草,用棉花做的衣服被贬称为卉服,甚至把南方越人织锦与可怕的瘴疠联系起来,然而到了宋元之后,壮锦的价值已与中原的绸缎相提并论,与苏州宋锦、四川蜀锦、南京云锦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传说壮锦是宋代一名叫达尼妹的壮族姑娘,看到蜘蛛网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异彩,从中得到启示,用五光十色的丝绒为纬,原色细纱为经,编织而成,瑰丽的壮锦就此诞生。织造传统壮锦是壮族女儿必须学会的手工技艺,她们从懂事起就开始编织自己的全套壮锦嫁妆,特别精美的嫁妆会被人艳羡,织锦者更会受人尊敬和礼遇,壮锦从一开始就融入壮族的日常生活,跟壮乡人的婚配嫁娶息息相关。
有谁了解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礼仪式比较繁杂,采取“六礼”订婚姻,即分为“纳采”(看八字)、“问名”(看媳妇)、纳吉(下定礼)、“纳征”(订婚)、“请期 ”(确定婚嫁日期)、亲迎(归亲成婚)等。壮族除家庭比较困难、兄弟较多外,很少有招赘婚,特别是长子是不允许招赘婚的。结婚时新郎不去迎亲,只派迎亲娘媒人去。新娘从走出房门时与母哭别,由兄长背上花轿,无轿者也需兄长背出村,并有唢呐或“三音”前导。遇到需过河时新娘不能接触水,须由兄长背着过河。解放后不坐花轿了,但新娘一律穿黑衣裤,新娘步行时一定要撑黑布伞,以表示贞洁。在过去还有一种“封脚印”的习俗,新娘出门后从家门至村前所走过的脚印,要由男方派来的迎新娘人把脚印一一作象征性的扫除,以表示新娘不走回头路。若两个新娘在出嫁路上对面相遇,要互换裙带,以示共同幸福日后好相见。婚后第二天做的第一件事是“汲新水”,天刚亮,新娘便到井头或溪边挑回一担新水来煮“新娘茶”或“新娘粥”,敬奉亲朋好友,象征亲朋好友友谊像流水一样绵长。壮族婚礼有节简的习惯,没有要巨额彩礼的要求,就算有要了彩礼也将其作为嫁妆送给女儿。
清塘壮族家庭一般实行父系小家庭制,解放前夫权突出,丈夫可以随意把妻子卖掉,壮语娶妻叫奥梅劳(意为买老婆),显然把妇女作为商品来出卖和转移。至于上门招亲,所生儿女必须从女方之姓,这样在社会上才不受歧视。据《廖氏族谱》记载“世俗为家业争继之讼最多”故对子女过继等问题修订了严格的家礼家法,即“承祧”制度。“承祧”制度是过继子女条件的要求,即对于无子承继的人,在选择立嗣人时应从父亲兄弟的子女中选择。倘若无以立嗣,经长辈许可,则可从远房亲戚选择,若仍无以选择才可从其他同姓的贤能者及有亲戚关系者选择。承祧立嗣都必须在宗祠里当着列祖列宗面前进行,以示公认。在家庭分工方面一般妻子、老年人在家主内搞家务,丈夫则要外出搞副业、打渔、干一些重活。在农忙时节妇女负责扯秧,男子则负责犁田、耙田。
少数民族结婚
云南壮族的婚礼可分为四部曲: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
在吉祥的婚日,男方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在家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的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服、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坎,时夺不到不能进。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坎。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分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离。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历史上,由于包办婚姻等原因,云南壮族中抢婚、逃婚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抢婚、逃婚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动人故事和叙事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逃婚等现象已基本绝迹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