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术的起源和发展?
相学由来已久,而相学研究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了解的人并不多,炫易为大家讲解一下:
古相学最初是来自民间,是一些身份比较低的平民根据生活的需要与要求,形成简单的相人之法,最早是相人的全身,
比如说相男人是以肩宽,手长脚长,就是好相,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能挑能抗,能干重活,不怕养不了家。因为古代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靠的只能是人体力量,
而女人是怎么相的呢?古代男主外赚钱养家为本,而女人是持家治内的,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传宗接代最为重要,所以女人的重点是要能生,那么什么样的女人是最能生的呢?古人总结出头圆身粗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养,能顺利的传宗接代,这样的女人就值得娶,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看女人都主要看大腿的粗细。
所以说最早的相人,和相畜生没多大区别。后来,相学在民间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面也多起来,于是流入富人之中,又由富人流入士族和贵族,由贵族流入宫廷。再由宫廷流出民间,经过这个流入流出的过程中,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行业的相人的方法和经验,都溶入其间,最后集为有理论有依据的相人学术。再经过历代贤德慧能之士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应用于工作,生活,心理,美容等领域的大成相学;事实证明,善于运用相学精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幸福的经典;
相学的类型:
相学基本内容为四类:
一是基础类,十三部位,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等。
二是综合类,精神,气象,骨肉,声音等。
三是意义类,分别具体论人的人生大事,生死祝福,逐年吉凶等,如十二宫,六府三才,三停,四学堂,八学堂,五行形相,观人八法,十字相法等。
四是官纹类,即分别从头面部位,五官,四肢以及痣、纹等方面分别来推理人的命运休咎,穷通,吉凶。
历代相学名人和经典著作: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相学的作用:
相学的实质是研究人和命运之间的关系。相学是人生哲学,研究它和认识它,对于人的生存,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识已识人,知已知人,通过相学,对自已的性格健康有充分认识,生活道路的选择中,扬长避短,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交往中,相学可以在交友用人方面起到参照的作用,使周围的朋友和环境有利于自生发展,有助于趋吉避凶。
相学具有预测性和超前性,具有超出道德和法律意义的力量,假若人们都能知道自己命运趋势,及时地加以修正和改善,比如可以避免犯罪。有助于生命科学及其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心理学、生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更可直接运用相学的方法。
相学有助于为人排忧解难,相学近于心理分析,可以在程度不等的范围内指出多灾多难,事事不顺的原因,从而使之明白其中的缘故,从善去恶,以改变自身不佳的命运。有助于破除相与命运的神秘色彩,从而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从愚味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被动接受命运到积极改善命运。
相学是一门人生哲学,人生的指南。人有所长,技有所专,术有高底,相家有言:“上工相声,中工相神,下工相形”。运用最新科技“生物全息论”的观点,以“科学易”“人文易”来指导相学研究,是相学发展之必然、时代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让易学为现代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从李鸿章和曾国藩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曾国藩是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身上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自然对后世起到资政育人的东西不少。据说曾国藩有10套本事,流传后代的只有两套,一是《挺经》、一是《冰鉴》。当前不少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机关干部围绕着这两部著作学习。对于这两部书,笔者都看过,对于前一部,乃是曾国藩能成为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对于后一种则是基于中国传统相术和个人经验的一种识人心地、才干的工具书。对于这两套本事,笔者的浅见是没有一定的国学基础,特别是理学基础,没有一定的阴阳学家的基础,是无从学起的。所以曾国藩的这两套本事不是很好学的。李鸿章兵败后,曾国藩主动请李鸿章来到自己的幕府中,委以重任。曾国藩的奏折,大部分是李鸿章起草的,曾国藩曾经说“少荃在敝幕半年以来,巨细皆出其手,刻无暇晷”。李鸿章文笔老到,曾国藩曾经用一个“辣宇诀”形容,还给予了“靑出于蓝”的髙度评价。但是对李鸿章的缺点,如为人傲慢,锋芒太露,缺乏诚信等,他也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幕府期间,曾国藩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教导。后来李鸿章回忆说:“我拜过的老师很多,没有一个像他这样善于教导人的,随时、随地、随事都能有所指示。”在曾国藩的调教下,李鸿章脱胎换骨,最后终于得到了机会,出山练兵,独当一面。
据《曾国藩发迹史》所说,《冰鉴》是曾国藩入蜀途中于一老者手中所得,《挺经》是一和尚圆寂前所给,
是曾国藩晚年写的,是曾氏“十三套学问”之一。《挺经》详细记录了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十八条心法,是其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到的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和理论。《挺经》——内圣外王之法。所谓“挺”,即势不可用尽,功不可独享,大名要推让几分,盛时要做衰时想,刚柔相济,无为而无不为;百尺竿头,不能再进一步;欠缺本身就是完美。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诋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主动、积极、参与,以恰淡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如此方能在前有猛虎后又毒蛇的情况下,不受其左右,气定神闲享受人生之至高境界。
冰鉴解释曾国藩相术口诀:
曾国藩相术口诀解释为:
邪恶的人眼睛细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双眼有神,呼吸均匀。
说真话的人嘴唇没有异常;说谎话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嘴唇略颤抖。
功名的大小就能看出人的气概,气质非凡博学多才的人功名小不了。
通过大富大贵就能看出人的精神,大富大贵的人精神饱满,贫穷的人由于生活的压力,变的精神萎缩。
主意看指爪指的是手相了,手指特别直代表着昂首挺胸,说明看事情拿主意的是你,手指弯曲,说明自己看事情毫无主意,还需要别人指点。
脚筋有点粗说明有风波被迫长途跋涉的逃避,脚筋细说明毫无风波。
要看是否有条有理,就要通过言语来看,词不搭嘴,语病特别多,就说明没有条理。
曾国藩招聘人才,特别关注眼睛,眼圆而动,晃来晃去,太机灵,不诚,善变。这种人可能关键时候靠不住。对答不畅,但眼睛不会晃来晃去,便可靠。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靠。目清而不定,人明白但滑头。
扩展资料:
1、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他的《论语别裁》一书中谈到: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2、《冰鉴》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是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而成的一部传世奇书。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冰鉴》为我们普通人打造一条走近曾国藩的智慧之道,感受他独到的识人、用人策略。 一部真正的智慧经典,不仅可以跨越他所属的领域,而且可以跨越时空!
《冰鉴》一书对后世影响颇大,蒋介石的相人之法,就得益于《冰鉴》。他在安排重要人事时,也常常观察其相貌颜色,以决定用否。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该书曾被指定为学生的重要参考书。该书曾在大陆绝迹几十年,近年被整理出版,深受读者青睐。
3、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清朝战略家、政治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冰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