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鲁西南的传统婚俗散文
每到国庆佳节,这个城市总是沉浸在一派欢乐中。街边红旗招展,车水马龙,有的乘着自驾车全家去风景区旅游,有的赶坐轻轨、公交去探亲访友,有的则“宅”在家里吃“团圆饭”,享受“全家福”的乐趣。但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结婚和喜庆。
“十一”中午,儿子、儿媳带着孙子来家团聚,儿子陪我喝老酒。酒过“三巡”,忽然听到楼下鞭炮齐鸣,参杂着震耳欲聋的“二踢脚”声。我从窗户伸出头一看,呀!好气派呀。只见巷内一溜排着八辆品牌轿车,新郎西装革履,手捧鲜花,新娘身穿白色婚纱飘逸,面如桃花。看热闹的人群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看着这种阔气不凡的迎婚场面,我的脑海翻滚,思绪绵绵,立刻又回想起了几十年前我的老家鲁西南的结婚情景。
以前,鲁西南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青年男女结婚大多数是封建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了铁的定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天经地义。一般先由媒婆牵针引线,然后双方父母互相打听考察;然后悄悄请先生阴阳测算八字;如果男女两家都认定后,男方就会向女方下聘礼;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就确定结婚日期;然后按照习俗各自紧锣密鼓筹办婚礼,男方最关键的是准备婚房、置办主要家具,女方准备嫁妆,包括衣被及个别女用家具等。那时,缝制结婚被子特有讲究,一定要找儿女双全的妇女来缝,如果是寡妇绝对靠边,据说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缝被子时,四角内要放红枣和花生,寓意要“早生贵子”和男女“花生”;最后迎娶新媳妇进门。
等到黄道吉日一到,男方的迎亲队伍就马上要上门。其规模大小、场面繁简依男方家庭的具体条件而定,家庭殷富的赶马车、带“响器”(唢呐班子),一般家庭套牛车、骑毛驴。迎亲队伍排列也很有讲究,最前边是吹打班子,紧后是马车或牛车上乘坐新郎新娘,或者新郎牵绳新娘骑驴,再往后是女方送嫁妆的队伍。一般要备有五斗柜、梳妆台各一个,木箱子一对。不管是柜、台、箱子,一律要油上红柒,这是喜庆的意思。箱子内装有衣服和被子,阔气人家要置办十几床新被,单有一人车送或挑送,一路炫耀一番。走在队伍最后的是“抗门帘”的男童,要求五官端正、活泼礼貌。我那时只有六七岁,有幸三次荣获此等角色,每次不仅跟着好吃好喝,还能得到一个“喜钱”红包。
鲁西南地区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哭嫁”。当迎亲队伍一到,新娘子绞脸、穿衣、梳洗打扮好后,当着亲娘和众邻里的面,临行前要“嚎啕大哭”,哭中有说,说中有哭,边哭边说,边说边哭。有的女孩水平高的,能哭成有内容、有韵律的“歌剧”。听老人说,这是“喜哭”、“感恩哭”,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邻里们的关爱。哭的越狠,说明感情越深;哭的越痛,说明恩情越重。所以,尽管闺女哭得“天昏地暗”、“四海翻腾”,只有母亲跟着流泪外,其他人不是无动于衷,就是抿嘴暗笑。
旧时的婚前,男女双方谁也没见过谁的“庐山真面目”。鲁西南有个风俗,平时对姑娘管得很严,在生人面前绝对不能抛头露面,而婶子和嫂子就宽松多了。每当你走进村头,就会看到一堆妇女在树荫下边乘凉边做针线。那些赤膀露乳的肯定是孩子成邦的婶子和嫂子了,她们把褂子放在针线筐里,一旦看到路口来了男人就立马把上衣穿上。不过对老妇人和孩子来说她们是不回避的。而在一起的姑娘则是要穿戴整齐,大头巾围在脖子里,一有人来便用围巾捂上脸,迅速向家门走去。
结婚时,新娘子还要顶着“蒙头红”。“蒙头红”不像纱巾,是用红布做成的,内外不透一点光亮。所以,只有到拜了天地、入了洞房,新郎挑下新娘的“蒙头红”,两人才第一次真正相见。
对新郎新娘来说,“闹洞房”是一场“劫难”。按风俗习惯,这天晚上除了长辈和大辈哥外,同辈的兄弟,小辈的侄孙,都有大闹新房的资格。有抠开窗户纸偷看的,有趴在窗台偷听的,也有学猫叫狗叫捣乱的,所有的屋外动静都会使新人提心吊胆。
更要命的是一帮哥们把新郎拖去喝酒,不弄个酩酊大醉绝不放你回家。这时,新娘子只能面对孤灯、独守空房。因此,趁机“鸠占鹊巢”、“冒名顶替”的奇事亦有发生。我小时候就听到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我班里一位同学的哥哥结婚。晚上,先是一帮“莫逆之交”的朋友让他在家里请喝喜酒,然后又拽他去瓜地请大家吃西瓜,一直闹腾到晚上十一点了还在野外。这时,一个光棍“哥们” 神不知鬼不觉地迅速潜回村里,轻轻推开洞房房门,上来紧抱着新娘:“娘子,我爱你”。新娘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别人睡了。接着,那光棍又以上厕所为名溜了出去。不一会,新郎回来,脱衣上床后就要和新娘行“琴瑟”之好,新娘嗲嗲地说:“你不要命了!刚要了几次现在又要?”新郎疑愕,详细一问才明白了缘故。新郎大惊失色,明知吃了“哑巴亏”,也不敢声张,否则丢了夫人又损面子,无法做人。
解放初期,虽然颁布了婚姻法,但千百年遗留下来的陋习仍在潜移默化地运行。“媒婆”改成了“介绍人”,订婚还是父母一言九鼎,聘礼照送照收。去有关部门领取结婚证时,虽然男女双方到场,但女的捂着纱头巾,只能看到两只眼睛。所以新娘子的真实面貌只有进入洞房才能知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农村和城市一样,全面完整地实现了自由恋爱的婚姻。男女钟情,青梅竹马,朝夕相处,知根知底,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弄不错谁。良辰吉日一到,漂亮的婚房,风光的婚礼,如胶似漆的感情,让人羡慕不已。封建包办婚姻被彻底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屋外爆竹声声,打断了我忆往昔的思绪,我的心里在为新人祝福:你们逢到了好时光!
陪嫁被子有什么讲究
结婚时候女方陪嫁的被子一定要是双数,因为成双成对才是吉祥吉利的寓意,而且也意味着新人婚后都是成双成对,不让任何一个落单,这是一种美好的寓意。
2.质量
陪嫁时候的被子质量也都是中上乘的,首先这是女儿的脸面,所以女方家都是比较重视质量的,而且质量好的总是会看起来更加高大上,面子上也过得去。
3.面料
一般陪嫁时候的被子都是讲究锦罗绸缎,意思就是要好,不仅是面料,填充物也要不错,这些千万是不能马虎的。
4.颜色
陪嫁时候的被子都是红色、粉色,或者是紫色,代表的是祝愿新人婚后的生活红红火火,温馨浪漫,以及爱情事业红的发
农村嫁女儿,为什么要送很多被子?有什么说法?
棉被楷音“一辈子”又被称为“青萝被”,寄予着爸爸妈妈对职场新人的美好祝愿。“棉被”喻意“一辈子”,新婚夫妻同盖一床“青萝被”,喻指一辈子快乐幸福。被面采用红配绿的色调,艳丽喜气,也指“红男绿女”,被面一般都是采用“鸳鸯戏水”、“花开富贵”、“花开富贵”“百子图”等充斥着喜气的图案设计。寄予着爸爸妈妈对新手婚姻美满,幸福吉祥的美好祝愿。
棉被,做为日常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就会有很强的基本功能。一年四季薄厚不一样的棉被,乃至宝宝的被子都替闺女准备好,即是娘家对闺女疼惜的主要表现,都是娘家人整体实力的表现。在经济条件较弱,货物贫乏的时代,结婚时娘家人如果能嫁妆到十到二十床被子,不但显示了女性娘家人的经济实力,更会造成村里人的艳羡和赞扬的。
结婚的喜被制做有讲究,娘家人在女儿结婚前好多个与就需要准备充分好嫁女儿的棉被。制做闺女嫁妆到棉被,从选材到制做及其结婚时请谁铺被子都十分有讲究。制做棉被的棉絮,一般是通过男性给予。除开彩礼钱,男性一般还需要赠给女性4--6困棉絮,一捆十斤,用以女方父母制做嫁妆的棉被。
棉被的总数一定是偶数,从四到十几床不一,一般注重十二铺,十二盖,一共二十四床,之前也是有几百床被子嫁妆的,但是现在是非常少见的。每一床被子的净重一般为四到六斤,喻意为“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制做棉被的日子要提早选择一个上边月的双日子。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邀约女性父母双全,一儿一女亲朋好友,即“全福人”,一起开开心心的缝被子。红一床绿一床,厚一床薄一床,用底线缝纫。缝被子时,规定一根线缝停止,之间不可以断,也不要系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