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求解!江苏省盐城地区男方结婚彩礼大概多少啊!
这个不等!要看家庭条件呢!条件可以的话就多给点,不然就少点呗!
台州温岭结婚有什么习俗
什么是洞房经? 说起温岭洞房经,上了年纪的温岭人都应当比较熟悉,这是温岭民间传统婚俗的一部分。过去,信奉佛教的人家结婚,在举行婚礼时通常要拜堂、送洞房。其中,洞房经就是在送洞房时唱的一种仪式歌和对歌的总称。洞房经中处处表现出祈子的愿望,受到汉民族主导文化的影响,同时浸透了古吴越文化的本质特色,体现了吴越先民驱邪纳吉思想的遗存……
传统的送洞房有40多个步骤
滨海镇靖海村74岁的民间艺人应光远(又名六梅),是龙灯调传承人,他从小就喜欢民间音乐,会唱洞房经、道情、排街、田洋曲、赞龙调等,对念傧相、唱洞房经等非常熟悉,经常受邀在婚礼上念傧相、唱洞房经。他家里,珍藏着一些傧相诗、洞房经手抄本。

应光远有一张《送洞房的具体步骤》,这是温岭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整理的,上面写着送洞房的46个步骤。包括:1.拜父母亲;2.向厨下倌讨行礼;3.上楼梯;4.唱八仙(小八仙、中八仙、大八仙可任选其一);5.开锁;6.开门;7.进洞房;8.新人行礼;9.歇落盘;10.抬金桌;11.解金花;12.绑金花;13.分灯;14.讨凳头;15.坐落位;16.讨茶;17.分茶;18.收茶杯;19.讨酒壶;20.讨酒杯;21.讨筷;22.解筷;23.讨羹瓢(调羹);24.分羹瓢;25.斟酒;26.唱暖碗;27.贺酒;28.十杯酒;29.望潮水;30.新人开口;31.谢厨;32.收碗盏;33.发南货;34.摆十三花;35.分碟头;36.分状元红(橘子);37.剥状元红;38.碟头谢厨;39.讨早子;40.还早子;41.回金桌;42.撒麻糍安;43.抱龙灯大团圆;44.撒炒米;45.出洞房;46.下楼梯。
仪式步骤可谓非常繁复,不过据介绍,在实际送洞房中,可以省略其中一些步骤。
洞房内外对歌是唱洞房经的一大特色温岭送洞房唱洞房经的一个特色,就是对歌,由洞房客和厨下倌对唱。
洞房客也称弟兄客,人数少则6人,多则10至16人,必须成双。厨下倌则指洞房客之外的其他参与闹洞房或观看闹洞房者。
入洞房时,洞房客在大堂中列队,主唱的洞房客在前唱仪式歌,接着是手提灯笼的一对洞房客。提龙灯者为新郎选定,也称伴郎。再是手捧托盘,盘中放着宫灯和金花的洞房客。然后是新郎和其他洞房客,新娘已被“关”在新房中。
“上楼梯”,每格楼梯一般由不同的洞房客来唱,都是喜庆吉祥的词,有的还唱一些戏曲典故。如:“……六格楼梯六格高,财神老爷送元宝。手捧元宝笑嘻嘻,金童玉女配夫妻。七格楼梯七格高,仙女下凡把亲招。土地老爷做大媒,要与董永成婚配。八格楼梯八格高,八洞神仙齐来到。手抱金盘圆又圆,八位神仙过桥来。九格楼梯九格高,众班神仙齐来到。金童玉女成婚配,夫妻和合万万年……”

接着要“唱八仙”,“八仙”有“小八仙”或“中八仙”、“大八仙”之分。“小八仙”很简短,一般一个“八仙”唱一句就行了,“大八仙”则长得多,一个“八仙”要唱四句或更多句。如“小八仙”是这样唱的:“洞房里面真相齐,八洞神仙汉钟离。终南山上彩虹起,洞宾背剑腾云飞。修仙悟道乐逍遥,倒骑毛驴张果老。脚踏云头逍遥地,毫光闪闪铁拐李。吹箫作乐喜洋洋,湘子少年去修行。少年修行成真果,云头真仙蓝采和。漂洋过海神仙游,云阳神仙曹国舅。日出东方来经过,荷花彩女何仙姑。东方老朔下凡来,陪伴新郎进房内。”
“大八仙”则复杂得多,如有一个版本的“大八仙”,仅汉钟离就唱了五句:“钟离老祖道法高,青峰山上去修道。山上有个紫阳洞,紫阳洞里修得道。头戴方巾双飘带,身穿蓝衫紫龙袍。腰系八宝盘龙带,脚穿乌靴上九桥。上九桥,上九桥,三步一拜四步高。”吕洞宾的唱词则有三句:“吕洞宾,人貌好,终南山上去修道。山上有个上八洞,上八洞里修得道,肩背青锋剑,摇摇随风飘。一飘飘到杭州城,手拿石块化金银。”
接下去是开锁开门,有一版本的洞房经,将台州各地带有门字的地名都包含在唱词中,“……新人是金锁,新郎是玉锁,好年好月开金锁。有锁必有门,道士冠直进黄礁门。金清直出大港门,南田有个苍山门。葭沚对海门,乃庵直落是松门……”
“进洞房”有一版本是这样唱的:“三十三天天上天,云雾里面出神仙。太白金星云头现,不觉来到百鸟台。黄花遍地开,小仙下凡来。百花迎新门自开,洞房花烛送进来。脚踏洞房喜盈盈,夫妻和合万年春。”
接下去的一些环节,如讨凳头、讨茶、讨酒壶、讨酒杯、讨筷,都需要对唱,要里间的洞房客与外间朋友(厨下倌)对唱。
外间朋友常出些难题刁难洞房客,洞房客常常只得拿出香烟等解难题。
撒炒米(撒果子)是“撒帐”风俗之遗后面的一系列环节,其中撒(方言读若“扎”)炒米环节(有些地方是撒果子),如一个版本的洞房经,是这样唱的:“果子撒(扎)凤冠,生儿做法院(指当院长吧)。果子撒布帐,生儿做宰相。果子撒皮桶(便桶),生儿做总统。果子撒眠床,生儿状元郎。果子撒大橱,生儿做财主。果子撒金桌,生儿做总督。果子撒落地,夫妻和合万年富贵。”
这一撒果子或撒炒米,应当是旧俗“撒帐”之遗,在国内各个地方的婚俗中,都有“撒帐”的步骤,各地的县志等资料中,有相关记载。

相传“撒帐”风俗起源于汉武帝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也记载:当时人们结婚,“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
顾颉刚著《史迹俗辨》(上海文艺出版社)引用了某地的一段撒帐词:“撒帐东,床头一对好芙蓉。撒帐西,床头一对好金鸡。撒帐北,儿孙容易得。撒帐南,儿孙不打难。……五男二女。女子团圆。床上睡不了,床下打铺连。床上撒尿,床下撑船。”
顾颉刚称,这是讨口彩,是对多子的祝祷。
一般情况下,闹洞房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到凌晨两三点才能结束,有的可能更长。这段时间里,洞房客如果要出来解手什么的,必须是成双成对提着灯笼出来,也不能说小便大便之类的话,要说出去“望潮水”。
念傧相与望新妇拜堂念傧相,也是温岭传统婚礼的一部分。
“天开黄道福寿长,香烟渺渺喜洋洋。香烟渺渺红光现,百客请出中堂来。”傧相开口第一段自古传下就是这样念的。
接着,念傧相的人特意谦虚一下,会这样唱:“我做傧相无肚才,站在花堂面红显。主家叫我难推托,拔出老本照字念。”随后拿出手抄本照本念傧相了。

据温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灯调传承人应光远介绍,“接着要唱环境布置,比如挂了彩旗、红灯的,就唱‘黄道吉日喜洋洋,上空彩旗真漂亮。门前彩架多少彩,好比万岁金銮殿’等等,这个也可以省略的。”
先是点香烛、请八仙,要念。然后是八仙,一般是小八仙。再是请家堂佛,即供奉在家的神佛。
接着是请新人、请新郎。新人比较矜持害羞,因此比较难请,至少需要三请,才能在陪姑陪伴下出堂来。如二请新人的一段词:“再请新人笑连连,观音送子到门前。拜堂结婚多恩爱,细佬头(方言,意为男孩子)生来成双对。”总之,都是吉庆祈愿早生贵子一类的吉词。
接下去,是拜天地、拜观音、土地、财神、三官大帝等家堂佛。如果有奉龙王的,就拜龙王。如拜土地念:“天又高来地又低,土地老爷笑嘻嘻。拜得土地老爷笑连连,荣华富贵万万年。”拜财神念:“家门吉庆喜洋洋,招宝财神万年长。日日生财天富贵,子子孙孙福寿长。”
再接着是新郎敬位、新人敬位,拔喜花、还喜花(从新人头上拔来,放在新郎头上)。喝交杯酒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新郎喝第三杯交杯酒,傧相念:“新郎可饮第三杯,二人饮酒笑连连。第三杯酒喜融融,连喝三杯满堂红。”
据说有时候,傧相也会临时增加一个项目“新郎新人呜嘴”。“呜嘴”在温岭方言中即接吻的意思,应光远提供的一个版本傧相词为“自由婚姻好处多,童男童女接新妇。现在走进新时代,新郎新人嘴呜盖(个)。”
最后是夫妻对头拜和拜列位尊长。《对头拜》念:“男站东来女站西,天配一对好夫妻。夫妻本是前生定,五百年前结成婚。”
拜尊长顺序一般为拜双亲、义父(如果有义父的话)、老师头(师傅)、内太公内太婆、太舅公太妗婆、太丈公太姑婆、太姨公太姨婆、舅公妗婆、伯公伯婆、叔公叔婆、丈公姑婆、姨公姨婆、邻房伯叔、媒婆、厨官、厨下、全体(其他人全体)。
蓬莱人习俗
农民习俗
蓬莱县农民素有勤劳耕作、节俭持家之风。旧时,农民家庭一般是男人从事田间劳动,妇女料理家务。建国后,妇女从家务中解放出来,务农、务工、经商,同男人一样。
农民一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大忙季节,亦“起五更,拉半夜”,早、午饭由妇女或儿童送到田间地头。田间劳动,一般早饭前不休息,上午休息一次,下午休息两次,即“一气儿朝饭两气儿晌,三气儿晚饭不用讲”。
秋后收获的玉米多挂于屋檐下或树杈上晾晒;地瓜多储藏于旱井内。旱井俗称“地瓜井”,即在较干燥的地方挖一丈余深的竖井,井底侧面挖2~3个横洞,地瓜储于横洞之内。大白菜、萝卜多是挖坑土埋储藏。
旧时,农家一般在秋收秋种结束后,将豆秸、花生秸、地瓜蔓等用铡刀铡碎,垛于场院上,或堆于闲房内,俗称“铡场”。全家人吃一顿面条,称吃“铡场面”,标志一年辛勤劳作基本结束,“地了场光”,进入农闲季节。
旧时农家尚有祈求人畜兴旺、庄稼丰收之俗。腊月三十日落前,在自家粪堆上栽高粱秸、谷秸,顶端挂以“纸锞”,称之“栽谷”(种庄稼);正月初一日出前将高粱秸、谷秸就地放倒焚烧,称“杀谷”(收庄稼),象征全年五谷丰登。正月初一至初十,每日象征一样事物:一鸡、二狗、三猫、四兔、五猪、六羊、七人、八谷、九如(取“天保九如”、“福寿延绵”之意)、十成(取十成丰收之意)。以每日天气晴阴,预卜人畜是否兴旺,庄稼是否丰收。正月二十一为小麦生日,中午吃面条。此日天气晴朗,象征当年小麦丰收,俗语“小麦成和秕,单看正月二十一”。清明节这天,农家有给牲口吃高粱米饭的习俗,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
渔民习俗
沿海渔民有供奉龙王、海神娘娘之俗,每逢节日和出海前,摆设供品,点香烧纸,祈求平安。
新船下坞,船主择“黄道吉日”,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船主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送船入海。
出海捕鱼前,举行祭祀,鸣鞭炮,焚香烧纸,敲锣打鼓,祈求平安。每逢初一、十五,渔民家属于海边为亲人祈祷、祝福。渔船满载归来时,于船桅挂“布挑子”,向乡亲报喜,乡亲们上船祝贺。
称谓习俗
曾祖父称老爷爷,曾祖母称老奶奶、老太太。祖父称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称姥爷,外祖母称姥姥、姥娘。父亲称爹爹、爸爸,母亲称娘、妈妈;岳父母称丈人、丈母娘(当面称呼随妻);公婆称公公、婆婆(当面称呼随夫);伯父称伯伯、大爷、大爹,伯母称大娘、大妈;叔父称叔叔,叔母称婶子;舅父称舅舅,舅母称舅妈、妗母;姑丈称姑父,姑母称姑姑;姨丈称姨父,姨母称姨;义父称干爹、亲爹,义母称干妈、干娘、亲娘。兄称哥哥,兄妻称嫂子;弟称弟弟,弟妻称弟妹、弟媳;姐称姐姐,姐丈称姐夫;妹称妹妹,妹丈称妹夫;夫兄、弟称大伯子、小叔子(当面称呼随夫);妯娌之间互称嫂子、妹妹;夫姐、妹称大姑子、小姑子(当面称呼随夫);妻兄、弟称舅子;妻姐、妹称大姨子、小姨子,妻姐丈、妹丈称连襟(当面称呼随妻);叔、伯、姑、舅、姨的子女之间分别称叔伯、姑舅、两姨弟兄、姊妹(当面称哥、弟、姐、妹)。对父辈友人,称伯伯、叔叔、姨。生人相见,称先生、师傅,或大爷、大娘、大哥、大姐、同志。
嫁定婚
定婚: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媒人提亲,父母依照门当户对、属相不克、岁数相仿等条件,合乎心意即许亲。许亲后,媒人持男方彩礼送交女方家中,即为定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包办婚姻废除,多为媒人提亲,男女择日会面(称“打对面”),双方同意后,由媒人将男方彩礼送交女家,即为定婚(亦称“定亲”)。自由恋爱者,男方择日设宴请女方到家,并赠送礼品予女方,即为正式定婚。定婚之日起,男女双方均正式称对方父母为爸爸、妈妈。
彩礼:为男方送给女方的定婚礼品。彩礼多少,一般根据家庭生活条件及当地习俗而定,富家量多质高,贫家量少质次。建国前,大部分是一套衣料、两双袜子、一个包袱皮、首饰、胭脂等。建国后,数量逐渐增多,质量逐渐提高,一般是两套衣料、两双袜子、一双皮鞋、外加101元钱,意为“百里挑一”。80年代有送1001元、10001元者,意为“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结婚:旧时结婚,俗称“将(娶)媳妇”。结婚前择定喜日。喜日前一天,男家派族人到女家送礼品及化妆品,名曰“催装”。喜日晨或前一二日,男家差人到女家抬取嫁妆,俗称“抬喜盒”。喜日,男家亲朋前来祝贺,俗称“喝喜酒”,并赠钱,称“上人情钱”(人情钱给户主)、“赏钱”(赏钱给新娘)。家中及迎亲必经之路沿途张贴红“喜”字,从家中直贴至村头。门上贴大红双“喜”,挂彩红。早饭后,新郎由本族两男(俗称“毡迎客”或“架毡的”)陪同,乘花轿,吹鼓手奏乐前导,前往女家迎娶新娘。新娘在家中梳妆等候,花轿至门,女家迎新郎入,奠于祖堂,拜见新娘亲长,宴少顷,先出乘轿,新娘以红绸蒙面,由其兄长搀扶进另一轿,由同辈男女各二人(俗称“送亲客”)陪同,随同新郎到男家。途中如遇庙宇、井、怪石等,“毡迎客”则抖开红毡遮挡之,谓之“避邪”。新娘上轿之前,女家差一儿童,持红布裹着的方盘,盘上整齐地摆着核桃大的生水饺,先一步送至新郎家(俗称“送小饭”),煮熟,等候花轿到来。花轿至男家村头落轿,由新郎的本族长辈在新娘轿顶扣一筛子,然后起轿,绕村街一周后到新郎门前落轿,两名女迎客(俗称“搀媳妇的”)至新娘轿前,给新娘喂饭,然后搀扶出轿。轿前放一马鞍,马鞍上放用红纸包裹的粘糕少许,新娘踩马鞍下轿,在“搀媳妇的”搀扶下(南部山区外加由新郎扯着红绸带拉着新娘)踩着“毡迎客”铺下的红毡(南部山区铺高粱秸皮编的“折子”)至院内,新郎、新娘面向天地牌位叩拜,名曰“拜天地”;再至堂屋,拜祖先,拜父母;然后送入洞房,新郎、新娘同吃“小饭水饺”,喝合婚酒,新娘开始“坐床”。新郎仍由“毡迎客”陪同,返回新娘家(称“回亲”),新娘家只宴请姑舅亲戚及本族长者,新郎一一相认,宴后返回自家。新郎家中,中午大宴宾客。新娘一席设在堂屋正中,新娘坐于上座特备的罗圈椅上,由新郎的女性长辈、媒人、女迎客、女送客等相陪。晚上,村中好凑热闹者纷纷前往“闹洞房”。“闹洞房”者年轻人居多,亦有年长者,俗语谓“三日之内无大小”。翌日或间日,新娘家中差人将新娘接回娘家,名曰“搬九”,上午即送回,同时新娘的父辈兄弟同到新郎家,名曰“会亲家”,新郎家盛宴款待。南部山区“搬九”系新郎、新娘同去女家,女家中午设宴款待,下午返回。
建国后,结婚坐轿、请吹鼓手、拜天地等习俗渐废。50年代,迎亲多用“轿车”(牲畜拉的大车,上装彩棚);60年代多用自行车;70年代多用拖拉机;80年代开始用面包车、小轿车。亦有旅行结婚和举行集体婚礼者。
嫁妆:因生活水平差异,嫁妆的数量和质量差别较大,富者量多质高,贫者量少质次。旧时,一般陪嫁品为柜、箱、匣几、桌、椅、钟表、镜子、被、褥、枕头等。建国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档次越来越高。70年代主要有立柜、五斗橱、写字台、自行车、缝纫机、梳妆台、折叠椅等,被褥面料多为绸缎。80年代中后期,嫁妆中收录机、电视机、电风扇、电冰箱等高档品已屡见不鲜。
谢媒:完婚后,婚者赠猪头、酒等礼品予媒人,以示酬谢。
天后宫庙会
正月十六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蓬莱人民(特别是北部沿海农村)当作节日庆祝。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丹崖山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村纷纷组织戏班、秧歌队到天后宫对面的戏楼、广场上献演俚俗戏剧和大秧歌。人们给天后娘娘进香后,多与亲朋好友在天后宫前看戏看秧歌,趁兴游览蓬莱阁及其附近名胜,在阁下广场购买个人喜爱的小商品,直至尽兴而还。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渔灯节
系流行于县内山后初家、山后陈家、山后李家、山后顾家、沙窝孙家、芦洋6个渔村的节日。节期各不相同:山后初家、沙窝孙家、山后李家为正月十三,山后陈家、山后顾家、芦洋为正月十四。届时,渔民纷纷给龙王庙送灯、上供、祈求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建国后龙王庙渐废,改为设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近年又同时举行娱乐活动。
民间禁忌
春节饺子煮破皮,忌说“破了”、“碎了”,要说“挣了”。馒头蒸裂了,忌说“裂了”,要说“笑了”。百岁老人忌说实际年岁,总说九十九岁。老年人去世忌说“死”,应说“老了”。中年人报年龄忌说“41”岁。
冬至忌推磨(磨面),腊八忌碾米,春节忌说不吉利话,俗语“冬不推、腊不轧(读ya,即碾米),大年五更少说话”。
春节期间(“接神”至“送神”之间)忌扫炕、扫地、往屋外倒水及杂物,忌借钱,忌打、骂孩子;戴重孝者忌拜年。
已婚妇女忌在娘家过春节,忌看娘家的家谱,忌在娘家过元宵节,忌在娘家生孩子。孕妇忌看死尸,忌探望产妇。
吃饭忌筷子放在碗上,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店铺算盘忌翻过来置放。青年忌喝瓶底酒。
探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别家药壶煎药,用后忌送。死于外者尸体忌进宅,须停于门外。建房忌火日,忌子午向,街门忌冲沟、冲窗,忌四面是路。未建东厢房,忌建西厢房。西厢房忌大于东厢房。院内东侧忌建平(顶)房,西侧忌搭“厦子”,俗语“东不平,西不厦”。
渔民忌说“翻”、“扣”、“完”、“没有”、“老”等词语。“翻过来”说成“划过来”或“转过来”;称“帆”为“篷”;“完了”、“没有了”说成“满了”;“老”字是对鲸鱼的尊称,在船上喊人不能叫“老×”。勺子不得扣于锅内,一切器皿不能扣放。不能在船头小便,忌妇女跨越船头、网具。
建国后,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摒弃。
方言土语
蓬莱的方言土语十分丰富,都有其鲜明的特点,表现了滨海人民淳朴爽朗的性格。
方言土语中双音节的形容词较多。如:胖叫大胖,瘦叫精瘦,高叫老高,细叫尖细,大叫老大,小叫不点,硬叫顶硬,软叫稀软,稀叫流稀,稠叫挺厚,俊叫葱俊,丑叫劣丑,黑叫墨黑,亮叫铮亮,白叫乔白,青叫显青,红叫赤红,紫叫血紫,黄叫焦黄,绿叫秸绿,蓝叫娇蓝,甜叫实甜,苦叫裂苦,酸叫焦酸,涩叫巴涩,咸叫生咸,辣叫斯辣,腥叫乔腥,香叫喷香,臭叫松臭,臊叫乔臊,痒叫刺弄,突然叫冷不丁,吝啬叫小器或抠,没本事叫熊,聪明叫精,心眼多叫一肚子猴,不怎么样叫二五眼,奉承叫舔腚,儿女不孝叫生分,放赖叫撒泼,等等。
名词、动词也有许多,如:男孩叫小厮,女孩叫闺女,馒头叫饽饽,稀饭叫米汤,米饭叫干饭,村叫疃,高梁叫胡黍,玉米叫苞米,花生叫长果,上午叫头晌,下午叫下晌,中午叫晌午,早晨叫晨早,吃叫歹,喝叫哈,咸菜叫瓜唧,贺新居叫温锅或踩院子,订婚叫压亲,结婚叫张媳妇,拿叫撼,修理叫扎古,怎么了叫那么来,劝叫哄颂等等。
以上例举的,只是蓬莱方言土语中的一部分,只这一点,足见蓬莱方言土语的丰厚。友朋远方来,若能用方言土语与蓬莱人交谈,蓬莱人会感到很亲切。?
天津结婚都需要准备些什么?
你的问题比较多,我根据你的问题总结六点来回答:
1、天津也分市里和滨海新区—塘沽(省略其他郊县),市里是下午摆桌,塘沽等地中午摆桌,总的来说没有太多的规矩(个别郊县除外),双方家长协商好即可,事儿少的百无禁忌,事儿多的就要从长计议了。主要就是提前一天女方送嫁妆(筒子和灯),男方接亲回四彩礼,姑不接姨不送,小孩压炕等,见仁见智吧,其他相关准备可咨询婚庆公司。
2、男女方出什么因人而异,主要还是看双方家庭条件和综合实力,条件相对较好的现在普遍是男方买房装修,女方配送车和家电,还有就是男方买首饰,女方给压腰钱,摆桌和蜜月旅行另议。
3、男方会提前给女方下聘礼,这个也要因家庭条件而定。市里一般4-6万不等(更多的也有),塘沽(滨海新区)由于相对富裕礼金通常在5-10万(更多的不计),这个也要两家商量,其实给多给少以后都是自家人,随大溜就得了,别计较太多,因为这些问题最后不欢而散的不在少数。
4、天津办酒席价钱都差不多,主要看吃什么,有的高的离谱,更多的在1000上下吧。有些地方现在涨价大概1200-1500,加上酒水每桌应该能控制在2000以下、甚至1500以下也很有可能。主要取决于参加婚礼的人数,桌少可能饭店就定的小,桌多就要定大一点的饭店了,但不一定大饭店价钱会比小饭店贵,当然我指的小饭店也不是家常菜馆之类的啊。
5、办酒席天津有合办和分开办两种,现在普遍合办的比较多,因为两家合到一天更省事。邀请的人一般是双方亲属、朋友、同事、同学、邻居等,这要看双方家庭平时的人际圈子了。
6、红包我不知道你指的是给谁的,双方父母当天会给新人红包,1000-10000都有。来参加婚礼的也都会给红包,现在给100的很少(一般都不会来吃饭),一般是200起,也有400-500的,更多的也有,看关系了,亲属和朋友可能会多一点,而且亲属还会给新人认亲钱。当然新人在婚礼当天也要给别人红包,一般是小辈,还有接亲送亲宋嫁妆的等等,200一个吧,包100的有点少了,从事关键工作的可以给两份。
以上是对你的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