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中国大厦最劲爆的话题之一当属“变换的风景· 不灭的繁荣‘1700-1900的珠江三角洲’外销画图片展”粉丝们热情这叫一个澎湃啊!不断的在后台问小编什么时候开展啊、坐几号电梯去十三楼看画展呢等等。大家的肯定给予小编无限的动力,为了让大家更全面的了解本次画展,小编特意编辑此次“干货”:
外销画是什么?
18、19世纪广州陶瓷制作外销画
现在我们使用的“外销画”或者“外贸画”这些词汇,事实上并不大准确,这是1949年之后艺术史家们为方便论述而建构出的术语。但现在人们已经习惯用“外销画”来概括18世纪到19世纪间,诞生在中国沿海(主要是广州、澳门、香港),由西方人和中国人以西方的观看视角、绘画方法和审美趣味完成的绘画。这类绘画从种类上包括油画、玻璃画、水彩画、水粉画,题材涉及肖像、风俗、海事(船舶)以及中国的市井生活。
这就是外销画,描绘自然、肖像、民生百态……在中国人眼中看来的平凡之景,却为西方顾客所热捧。它们就像现在的影像一样,满足了当时欧洲人对当时中国的种种好奇。
打板子
清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同样是外国人十分关注和好奇的问题,因此,许多有关刑罚方面题材的通草画成为西方人关注的焦点。
范罢澜,美籍荷兰商人。1795年,在他的商船中,装满了1800多幅外销画。回国后,他在家中举办了中国风情画展,备受关注,被誉为“精美绝伦,在美国史上最美的一次中国画展”。由此,外销画也打开了西方市场,为上流显贵们竞相追逐。
古老针灸 现藏大英博物
当时是谁画了这些画呢?那个时代的广州,有一大批佚名的外销画家。但他们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后人所知道的只是他们绘制外销画时的英文名字,他们的中文名字大多不为人知。
清代广州西关生产外销画的“关联昌画室”
史贝霖(Spoilum)
一位来自夏威夷群岛的王子在中国逗留一段时间后准备离开,临行前的最大愿望就是拥有一幅史贝霖为他画的肖像。史贝霖留存于世的作品不少,他的作品既保留中国“写真”画的某些特点,又兼具欧洲肖像画的明暗对比,被英国人认为是“第一个凭借西方传统画像而获得声誉的广东艺术家”,他的中文名字却难以考据。
水彩画《王座里的人》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18世纪欧洲人的心目中,中国的皇帝就是这般形象。
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
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钱纳利一生波折,据学者胡光华的考证,他本来在欧洲画界小有名气,出于对东方的向往,旅印23年。但因债务等原因被在1825年躲到澳门卖画为生。在澳门,依靠精湛的画艺他很快解决了债务危机。后来求画者越来越多,其作品供不应求,大量的仿作品开始流入市场,以他为代表的英国学院派画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盛行开来。
图为介绍丝绸制作过程的外销画
除了市井画面,中国特产的制作过程也令西洋人感到非常神秘。茶叶从种植到采摘炒制的步骤、丝绸从放蚕到取茧缫丝的过程,都是那么美妙。
林呱(Lamqua)
林呱并非姓林名呱,“呱”是当时外商对中国外销画师的习惯性称呼。他是乔治·钱纳利门下的高徒。有西方学者认为,如果“换在别的地方,他早就应该成为一个画派的开山祖师了”。据说,有外商提醒打算找林呱画像的顾客,“但愿你长得不难看”,否则就别因画中人相貌不佳而难过,“因为林呱不是一个阿谀奉承者”。
展现戏剧表演场景的外销画
进入十九世纪中后期,绘画的题材不断重复,复制成为批量生产外销画的方式,这种缺乏创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种种弊端。1839年照相术诞生,迅速引发了欧洲的绘画革命。人们渐渐不再以绘画作为记录的工具,而选取更为简便、有效的照相术。1844年10月,法国海关总检察官朱尔·伊捷(Jules Itier,1802-1877)和同行的法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Claude Gotteland,1803-1856)抵达澳门,把照相术也带到了中国。以绘画来传递形象信息的行业无疑同欧洲一样备受冲击并迅速走向了衰落。
大伙们有没有被外销画重新洗礼世界观的感觉?欣赏一副外销画当然要知道它是什么,才能更好的融入其中,才能感触到画家所表达的画意,领会历史世代变迁其中的酸甜苦辣。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编辑丨张洁妍
产业发展中心
十三行壹號
新中国大厦官方微信公众号
打动你的人群
长按二维码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