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许多地名都很有意思,什么奶子房、亮马河,还有各种各样的庄,其实,在这些奇葩地名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就算是老北京都不一定清楚。
1,窑
北京有很多窑,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为什么这些地名都带一个窑字呢?是因为当时明成祖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并集中在南城一代。当时的窑主要生产砖瓦,这些都是兴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2,呼家楼
大北窑向北二、三里,有地名“呼家楼”,相传此处有一呼姓财主,盖了楼(也就2层),高高地俯视低矮的民居,久之成为附近的地标。被过往行人将此地称为“呼家楼”。
3,五棵松
清代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当时的人们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于是行人们就相约在五棵松树下碰头,然后结伴而行,五棵松这个地名于是从此叫开了。后来1965年国家修建地铁,由于技术问题,使得这五棵松树相继死掉,为了纪念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在此处补种了五棵松树。
4,苹果园
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比较得宠,揽到了很多私房钱,他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块地,种植各种瓜果。但可能由于水土的问题,这里只有苹果长得最好,于是他吩咐只种苹果。就这样,京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苹果园。当然,后来这里的苹果树被砍掉改成了农田,但这个地名却已经叫开,没有改变。
5,苏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苏州,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游访江南,大开眼界。回到皇宫后仍然对江南的美丽风景念念不忘,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经常出游。乾隆皇帝事母至孝,于是决定将从万寿寺一直到海淀镇的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苏式商业街,俗称苏州街。这条街道不仅修建得像苏州的街道,而且里面的买卖人也是乾隆皇帝从姑苏城中挑选出来的,可谓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这条街道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被焚毁,此后就名存实亡了。
6,灯市口
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二里许,即现在灯市口地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民间称为灯节。旧时北京人过灯节不仅要吃元宵,还要逛灯市。北京灯市由来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时皇帝还曾赐百官放假十日以庆祝灯节,灯市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
7,奶子房、骚子营
奶子房位于望京北边崔各庄乡,当时是崔姓农民的聚集区。关于这个名称的说法有很多,最具说服力的有两种,其一说为奶子房是清朝皇宫里挑选奶妈的地方。其二说为奶子房的地名源自元朝,当时这里有养马场,并为蒙古贵族提供马奶,称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村子发展成东西两村,称为马奶子东村和马奶子西村。骚子营位于圆明园西侧,近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peilian51)
8,王府井
王府井由来,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烟逐渐稠密,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王府井,不过当时被称为“丁字街”。明成祖时在此建了十个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规模,改称十王府街。清代废十王,改称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与王府合称,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这些都是史料上记载的了,现在到王府井逛街,街头的广播里就有这些介绍。王府井由于它的知名,各种记载非常丰富,正史年鉴,野文逸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传说。
9,酒仙桥
原来的坝河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就是酒仙桥,酒仙桥的边上,有座酒仙庙。传说桥修成的这天,谁也不敢第一个走过去,都怕自己的福气小,冲了桥的运气。等到太阳偏西了,来了个推独轮车的花白胡子老头儿。小车两边各装了两篓酒,直奔桥而来并轻松推上了桥,大伙儿说这老头儿力气不小,准有福气。谁知话没落音,那推到桥顶的独轮小车向右一歪,两篓酒越过桥翅儿,掉在河了里。出乎意料的是,老头儿瞧也没瞧,飞快地推着小车,过桥转眼间不见。大伙儿琢磨,两篓酒掉在河里都不要了,真奇怪。有细心人还说道:小车的一边二百多斤,另一边空着,还飞快地推着走,凡人谁有这本事?准是神仙!正议论着,忽然一股酒的香味从河水里飞出来,遇仙人,又有了好酒,于是,有人提议这座桥就叫酒仙桥。
10,东北旺、西北旺(原名西北望和东北望)
东北旺和西北旺这两个地名,据说都是从杨六郎那儿来的。东北旺和西北旺,最初叫东北望和西北望。当年宋辽开战,佘太君带领几个儿子在居庸关的金沙滩摆开战场。杨六郎跟辽兵大战,佘太君在百望山看儿子打仗。杨六郎一会儿打到东,一会儿打到西,打到唐家岭,佘太君看不着了。于是留下了几个地名,佘太君往东望的地方叫东北望,往西望的地方叫西北望。后来渐渐变成了东北旺和西北旺。
11,马甸(原名马店)
“马甸”原称“马店”,意为“马匹交易之地”。据史料记载,从明成化年间开始,明朝官方在这里与来自蒙古的马贩子进行马匹交易。清朝,这个传统得以延续,康熙年间这里开始形成村落,因居民多从事马匹交易,俗称“马店”。民国以后,由于地势低洼,每年积水如甸,这里渐渐改称为“马甸”,并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12,亮马河(原名晾马河)
亮马河,原本是叫做晾马河,这个名字背后有两个故事。相传,早年间来京客商的马车队在进城之前,都要在这里给马匹洗尘,洗完后还要将马拴在河边的大柳树上,等马身上的水晾干后再进城,以图吉利。因此,这条河被称为“晾马河”,后谐音为“亮马河”。
13,回龙观
回龙观这个地名源于当地的一个村庄-回龙观村。这个名字可追述到明代,源自明代皇帝十三陵谒陵。相传此地旧有一处道观,名为玄福观,是皇帝谒陵后回京途中小歇之处。久而久之,此观便被叫作回龙观,现道观遗址已无处可寻。
14,各庄
打开《北京市行政区图》仔细查看,会发现在京郊的许多区县里都有不以“各”字命名的村庄或地名,其中以远郊的昌平,顺义、通州、大兴、密云等区县居多,王各庄,白各庄,杨各庄,等等。
在殷时代以前,北京城的东部还是一片沼泽地,几乎没有人居住。随着地势的变化,沼泽洼地逐步消失,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于是就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开荒耕种。最初来到这里的大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劳力,他们结帮而耕,结群而住,逐步形成的村落便以最早开荒者的姓氏命名,姓王的被称为“王哥庄”,姓张的被称为“张哥庄”。日久天长,人们觉得这其中的“哥”字有些别嘴,于是就逐步把“哥”叫成了“各”字。
(本文由陪练那些事儿发布,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并附带本文链接,违者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peilian5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