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相学广泛流传,面相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什么?
所谓面相,是指一个人面部的长相,面相学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面部特征的方式来判断其人生运势的方法。面部是一个人容貌和仪表的最直接的反映,并且是身体健康情况和内心世界的表征,因此人们历来对面部非常重视,面相学家更是充分利用“相由心生”的观念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和未来的运势。
“相由心生”,是说一个人的内心是善良还是凶恶,可以通过面相反映出来。个性善良的人,通常具有和善仁慈的面相;心地凶恶的人,通常具有凶狠骇人的面相。不过,反过来讲并不一定成立。有一句话叫面善心恶,就是说从面相上看起来善良的人,心地却是邪恶的;而所说的面恶心善,则是说其人长着一张看起来邪恶的脸,却拥有一颗善良无比的内心。
根据面相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这不仅需要专业的面相技巧,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虽然,有些洞察力比较强的人,可以凭直觉通过面相大体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但并不能完全靠直觉来判断一个人,仍然需要命理分析技巧的帮助才能提高判断结果的准确性。
看相行为究竟起源于何时,是个很难确定的问题。据《大戴札记》记载:“昔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禹取人以言,汤取人以声,文王取人以度。此四代五王之取人以治天下如此。”由此可见,上古时期的帝王首领们已经开始通过观察人的面貌、气色、语言、声音和风度来选拔人才。这种甄选人才的方法无疑可以视作上古时期相术的萌芽。
相术的起源
相术来源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搏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明朝相术大家袁柳庄说:「系相人之有术兮,肇东周之叔服」。叔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相士。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这年春天,周天子派遣内史叔服前来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请叔服给他的两个孩子看相。叔服说他的儿子「谷」地阁(即下颔)丰满,晚年运气好,子孙兴旺。公孙敖听了非常高兴。战国时代,中国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较为著名的相术家有唐举、尉缭、邓通、条侯等人。而当时名满各国的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也很会看相。他在渑池之会上观察秦将白起的瞳仁和眼神,判断他的性格刚强但暴躁,「可也持久,难与争锋」,从而制定正确的战斗策略。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相士吕公给刘邦看相,说他面孔像龙、鼻子丰隆、胡须漂亮,左大腿生有七十二颗黑痣,其相「贵不可言」。吕公愿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作「箕帚妾」。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年少时,有相士说他「耳白於面,朝野闻名,唇不盖齿,无事招嫌」。刘邦日后成了汉高祖,确实贵不可言。而欧阳修日后成了宰相,也确实惹出过麻烦,被贬夷陵,应验了相士的预言。
看相的起源?
相术是世界古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古代人民为了了解人生奥妙,把握命运的梦想与实践。中国相术起源很早,春秋时期,通过观察人的身体、形貌、声间、气色来判定未来命运的“相人”之术已流行于世。战国以后开始有相书问世,汉代的相士许负为许多著劬人物看相,留下了不少传说。后代相士仰其名望,著书多健托他的名字,以便流行。由于许多流行于民间的相书没有被史志所著录,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几乎全部散佚了。
看手相的来历 最早如何起源
手相的起源,最早的已经不可考了,现有可以考证的就是印度婆罗门教遗留的壁画。
1、最起的起源,有记载的是“古巴比伦文明”时期的记录,当中有记载,当时的哲人以看人手掌以说明对方身体状况的记录。只是现在没存有较完整的手机方面的记录。
2、在现在的地中海地区也有发现公元前的文字记录中有手相的只言片语,但是形不成有效证明。
3、我国在周朝时期就已经普遍流传于上层社会,至了汉朝就有明确的记录《相手篇》等文字记录,后期仍有其它书摘录。
4、比较明确的就是印度现丰的婆罗门教遗留壁画,画面内容表明,在“古印度文明”时期就有婆罗门教徒给人看手的内容,同时期的石碑文字也有相应的记录。这目前是记录时间早又有明确录的载体了.
5、虽然我国的起源记录早于其它国家,但是现存有明确记录意义的,书碑显示时间却没有印度壁画时间早,所以个人认为应当暂时以此为最早起源。
谁知道看面相的起源
相学被称为风鉴术,“始于轩辕,为风后氏立法,故名风鉴。”从《公笃相法》中陈公笃对相学的考证可以看出,相学起于风后氏,是起于人类文明之初,为风后氏对相学的一些部位进行确定和建立一些理论基础并进行推理而形成我们今于看到的一些相学理论和推断。从事者被称为相士和相师,在我们当地从事者被称为“看五形‘的人。《公笃相法》称相学“大则为龙虎之机,小则为涉身处世之益。”也就是相学大的作用可以是作为人生事业谋略的指导,小的可以是为人处世方面得到正确的指引方法。现在我们看到的理论都是主要来从于古代的相学著作,后来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再加自己的一些见解和心得,形成我现在看到的理论系统。在相学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常听到的的相学名家不胜其数,如汉之许负、管络,唐之李淳风和一行禅师,五代之达摩祖师到后来的麻衣、希夷及水镜等。在现代人看来,相学已经不仅是一门单纯的“迷信的玄学”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